VR技术赋能公卫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加剧,传统培训模式在生物安全防护、复杂疫情处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湖南省疾控中心自2018年起作为国家首批10个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省份之一,持续推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技术赋能路径,联合中南大学将公卫医师规培课程中融入VR技术,构建起“沉浸式学习、交互式训练、精准化评估”的新型培养模式。
打破场景限制,打造 “沉浸式” 实战课堂

“报告!模拟社区出现3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初步判断可能为呼吸道传染病,已启动三级响应,请指示下一步处置流程!”在中南大学公卫学院VR实训室内,一名年轻公共卫生规培医师正佩戴VR设备,“置身”于模拟的社区疫情现场。他需要在虚拟场景中完成病例流调、密切接触者排查、疫点消毒、风险区域划分等一系列操作,而系统会实时捕捉他的每一个决策和动作,同步给出专业指导与风险提示。
与传统培训相比,VR技术打造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模拟系统”彻底打破了“时空限制”—— 无需搭建真实演练场景,无需协调大量人员配合,学员可随时随地进入实战状态,在高度逼真的环境中反复练习关键操作,有效解决了传统培训中“练一次成本高、错一次代价大”的难题。
聚焦能力短板,实现 “精准化”教学评估

VR技术灵活构建不同类型的突发疫情场景,涉及公共卫生工作全流程,并具备实时数据追踪与评估功能。在训练过程中,系统会记录学员的操作时长、步骤准确性、决策合理性等数据,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例如,学员在疫点消毒环节遗漏了关键区域,系统会标记问题并给出规范操作演示;在病例流调中存在信息采集不全的情况,会提示补充核心要素。这种边练边评、即时反馈的模式,让学员能快速发现自身短板,也为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创新培养模式,建设“实战型”人才队伍

实战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真实的战场”。VR技术将公共卫生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类复杂场景“搬”进虚拟空间,实现了从“模拟训练”到“实战预演”的跨越。在VR实训体系中,每一个场景都源于真实案例的提炼与重构。这不仅是培训手段的创新,更是疾控中心人才培养理念的升级。传统模式下,新入职人员往往需要1-2年的师徒带教+现场实践,才能独立开展工作,而借助VR技术,新员工可在3-6个月内完成核心岗位的实训考核,快速胜任基础工作。对于在职人员,VR系统则成为“常态化练兵”的平台,可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及时更新知识体系,适应公共卫生工作的新要求。
从大规模疫情防控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VR技术正在重塑疾控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完善能力评价、赋能个性化学习,让专业防控知识可知、可感、可练,助力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实践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图/文:李飞跃
第二批公卫规培学员 张远帆
初审:刘富强
复审:张亚娜
终审:章 葵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