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一事而至精 ——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阶段性学习总结
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湖南省胸科医院)是一个专注结核病的地方,这里是防痨人的聚集地。7月中旬以来,有幸赶上该所开办的高级研修班和他们共同学习,一起工作。规培过半,在结防所学习一月有余,借此做个阶段性总结。
一、 学习、工作内容
1、技术规范学习 8月4日-7日,参加了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技术规范(2020版)》培训班,进行了全面学习。目前还在继续学习,这也是当前一项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因为这是所有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依据所在。
2、耐药科学习 在结核病耐药科通过老师带教,学习了解了许多结核病相关的临床知识,包括耐药筛查登记、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等,使我对耐药结核病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3、检验科学习 在检验科了解了结核病的各种检验方法,也接触到了许多基层结防结构不能开展的设备和技术。因为不是检验专业,学习时间不长,但是对目前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方面的认识有很大提升,视野也开拓了许多。
4、参与某市一起学校耐药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5、参与科研项目,学习问卷设计、文献检索和筛选等。
二、学习收获
1、通过学习新版指南,对比2008版指南有一些改变。例如肺结核报告分类修订为“利福平耐药、病原学阳性、病原学阴性、无病原学结果”,“结核性胸膜炎”归入肺结核分类统计,不再报告到“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中。新的工作技术规范中以病原学检查的概念替代了原先基于涂片检查的分类基础。又如工作报表:增加了学校、糖尿病、TB/HIV双重感染、老年患者筛查等信息的收集,删除了乡镇查痰点设置已经不符合现阶段工作和结防机构调查表等已经在监测系统中实现实时收集的报表。同时,为了减轻报表负担,降低了部分工作报表的报送频次。
2、参与疫情调查确实收获不少,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线索和流行病学关联的发现在理论上来讲只要按照调查流程来做就万事大吉。但事实却非如此,找出一起疫情的关键因素,可能往往是蕴藏在不起眼的因素之中,或许是密切接触者的交流信息、或者是现场环境布局的调查、甚至有可能是当事人有所隐瞒的信息。现场调查,重在现场二字。并且用笔在纸上记录每一个细节,而不是用脑,之后报告的撰写效率将提高一万倍。
3、最近几年内虽然结核的死亡数据得到了显著的下降,但由于耐药结核病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所以结核传染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耐药可分为: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现在治疗药物被分为了三组,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作为了首选药物;氯法齐明、环丝氨酸和特立齐酮次之。当以上要不能组成有效方案时,可以添加乙胺丁醇、德拉马尼、吡嗪酰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链霉素)、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药物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根据背景条件,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异。
4、痰涂片镜检法是全世界的结核病实验室外都在使用的最基本的细菌学检查方法,简单、快速且廉价。痰结核菌常规培养法被誉为“金标准”,是鉴定死菌活菌的可靠方法。缺点是培养时间长,敏感性也较低,涂片阳性的标本只有80%培养阳性;因为各种分枝杆菌都能生长导致特异性也较差。药物敏感性试验:用于鉴定结核菌对抗菌素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水平。分枝杆菌菌种鉴定:是根据不同分枝杆菌的理化特性,以生物化学的方法为主。可以精确地鉴定分枝杆菌的不同菌种,但操作复杂,且个别试验使用的药品,有一定的危险性。痰结核菌快速培养系统:该方法将阳性检出时间较L-J法明显缩短,从常规培养的8周缩短到3-14d,且具有操作简便、自动化强、灵敏度高等优点。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就目前学习的体会来讲,结核病虽然是一个单病种,但我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如牛毛。疫苗接种,患者的发现和报告,实验室病原学检查,肺结核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重点人群的防控,结核药品的管理,结核病监测信息管理,培训、督导、评估和考核,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这一个多月算是对结核病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今后的实际工作考虑,之后的学习重心会重点放在结核病的防控方面。加强对结核病监测系统的学习,熟悉信息报告内容和流程以及质量控制;学习信息分析与利用。与此同时,抓住机会参与实践调查和疫情处置,丰富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积极参与老师提供的科学设计和研究机会,不断严谨自己的科学思维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动手栽花,否则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你喜欢的那一朵。回顾前段时间的学习,貌似总是浅尝辄止,结核病是一种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古老传染病,被国家单独列出来开展防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得会的,我也愿像一代又一代科学防痨人一样,逐一事而至精,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亮一盏灯。
湖南省公共卫生规范化培训学员
湘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