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湘潭在第九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作典型发言
(通讯员:夏鸾)12月23-25日,全国“三减三建”工作推进会暨第九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友、中国疾控中心党委书记卢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100余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
湘潭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马金辉在大会上作题为《创新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幸福湘潭》的典型发言,从坚持“三个纳入”、实施“三个覆盖”、强化“三个融合”等方面,介绍湘潭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湘潭市紧紧围绕“创环境卫生、建整洁之城,创美丽蓝天、建靓丽之城,创更高品质、建文明之城,创高效治理、建有序之城,创心理健康、建和谐之城”的目标,按照政策引导、项目引领、技术指导、科普宣传、机制探索的总体思路,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湘潭创新基地和临床基地为抓手,创新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幸福湘潭,城乡群众健康意识大幅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显著增强。
坚持“三个纳入”,全面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
纳入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将健康生活方式纳入健康湘潭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重要内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健康促进与教育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发布《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健康素养报告》,以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等为重点,努力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48个市直部门、市县乡村1881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纳入财政保障。持续加大卫生健康事业投入保障力度,2015年以来市本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11.34亿元,优先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促进与教育、全民健身等工作经费,年均增长14.86%。各级财政投入1.3亿元专项资金,新改扩建业务用房13万余平方米,75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进行标准化建设。
纳入重大项目。投资1.67亿元建设的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市中心医院九华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医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近五年新改扩建二级以上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13家。城市慢行通道、居民小区健身场地建设列入城市规划审批内容,着力打造城市“江、湖、山、园、院”体育健身场地特色。
实施“三个覆盖”,全面完善城乡健康服务体系。
健康宣教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创办《健康湘潭》专题栏目,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等传播方式,累计制作播出531期,覆盖长株潭三市1200万人口。组建由241名专家构成的健康传播专家库,开展健康巡讲3000余场,结合各种主题宣传日开展三减三健、合理膳食、万步有约、全民健身、戒烟限酒、中医治未病等大型活动,精心打造健康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周、健康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编制各类人群《健康食谱》免费发放到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膳食的需求。2019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9%,人均期望寿命达79.65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指导、项目推广、考评提质“五位一体”模式入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优秀案例。
健康环境全覆盖。以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医院、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食堂、无烟单位等创建活动,全市成功创建43个健康促进单位,建成6个健康主题公园。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同步建设健康设施、健康环境,沿湘江风光带全部建成健康步道,每个学校、社区均设有健康活动室,企事业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健康小屋,建设全方位、高密度的健康支持环境。
全民健身全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3平方米,形成以大型体育场馆为支撑,以街道、社区、乡镇、村基层体育设施为重点,以学校、绿地、广场、公园和民营健身设施等为补充的“10分钟健身圈”。成立市级体育协会3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8520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8名。成功承办环中国(韶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国冬泳锦标赛、全民健身挑战日城际PK赛等重大赛事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达300多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44.15%,国民体质监测合格达标率达到92.15%。
强化“三个融合”,全面做好慢病综合防控工作。
推进服务融合。充分发挥基本公卫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以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作为绩效评价重点,将项目真实性、规范性作为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价基础指标,结合建档率、规范管理率等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经费拨付、绩效工资直接挂钩。2020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3.52%、74.42%。
推进医防融合。推进多病共防,在全力以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强化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阻肺等慢性病防控,同时注重抓好青少年近视、肥胖防控。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均成立了慢病管理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建设了规范的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全面启动糖尿病医防融合工作,设立20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建立完善“县治、乡管、村访”的医防融合新模式。各级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密切协作,高质量完成城市癌症及口腔癌早诊早治、死因监测、伤害监测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任务。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慢病防控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基层医疗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保等信息实现互联共享。
推进政策融合。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国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强化与医保部门的协同,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两病”门诊用药报销政策,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享受两病报销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同步做好医防融合服务。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在“两病”用药保障政策支付范围内的药品,不受基药制度考核指标限制,推动资源下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