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在新冠肺炎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近期,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等团队,在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Infectivity, susceptibility,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transmission under intensive contact tracing in Hunan, China”为题,于2021年3月9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710-6)。该研究基于截至2020年4月3日湖南省报告的1178例SARS-CoV-2感染者、15648名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信息,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在实施对新冠疫情一级响应前、后,平均系列间隔(一代病例和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从7.0天下降至4.1天,症状前传播的比例从50.8%上升至76.7%,,表明采取的病例隔离和密接追踪等干预措施将多数传播事件限制在了感染的早期阶段,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同时该研究估算了关键的传播参数:新冠肺炎的平均潜伏期和代际间隔分别为6.4天和5.7天,平均系列间隔为5.5天,其传染性在症状出现前1.8天达到峰值,95%的传播事件发生在病例发病前8.8天至发病后9.5天,59.2%的传播事件发生在出现症状前。研究还发现了症状前传播和无症状传播的相关证据,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引起了3.5%(15/432)的本地传播事件,而在至少存在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中,由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事件占60%(15/25)。感染者和被感染者年龄接触矩阵显示,15-64岁的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密切接触者。校正传播链中上一代病例与其所在聚集性疫情的影响后,发现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的人群、无症状感染者和具有临床症状的确诊病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较15-64岁人群,0-14岁人群的易感性更低(OR=0.58, 95% CI 0.34-0.98),65岁及以上人群的易感性更高(OR=1.65, 95% CI 1.03-2.64)。此外,家庭内接触发生新冠肺炎传播的风险显著高于亲属间接触、社会接触及其他接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病例在传播链中传代次数与累计接触人数的增加,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呈显著降低的趋势。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新冠肺炎传播动力学参数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无症状传播和症状前传播在疫情传播和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评估了接触模式、传代次数与接触人数等因素对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证实了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强调了儿童在新冠肺炎传播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成果证明了采取病例隔离、密接追踪等人群干预措施和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可为后期制定更有针对性、可持续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冠肺炎对全球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020年11月24日,湖南省疾控中心和复旦大学余宏杰等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的“Transmission heterogeneities, kinetics, and controllability of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和210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数据,揭示了由接触模式与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共同决定的新冠肺炎传播的异质性,估算了各种接触模式下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深入分析了针对个体与群体水平的干预措施对接触模式与新冠肺炎传播的影响,定量评估了生物学因素、行为学因素与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新冠肺炎传播的相对贡献。研究成果旨在为全球各国放松和/或重新实施干预措施时提供重要科学证据,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冠肺炎对全球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立冬主任带领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微生物检验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消毒检验科等组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团队在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现场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科研合作。2020年3月,团队成功申报湖南省科技厅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课题《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监测系统研究》和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湖南省新冠病毒病原学及传播特性研究》。9月,以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依托单位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湖南新发突发传染病工作站正式成立。
在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的时候,研究团队一边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一边积极总结我省新冠肺炎资料,编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问答》一书,撰写新冠肺炎相关指引40余个,新冠肺炎风险评估及疫情分析报告50余篇。截至目前,研究团队在新冠肺炎研究领域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涉及新冠肺炎病例临床特征、病原学诊断分析、流行病学特征、聚集性疫情特征、消毒效果等领域,为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发表SCI论文3篇,分别关于SARS-CoV-2传播异质性、动力学与可控性分析和SARS-CoV-2在公共交通工具的传播研究、SARS-CoV-2传播的易感性、感染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4篇SCI论文正在外审,6篇中文论文正在投稿。研究团队为新冠肺炎科学研究、科学防控做出了应有贡献。
传染病预防控制科 赵善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