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顺应慢性病预防控制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01-04 信息来源:中心慢病科 点击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分享好友或者朋友圈

      习主席关于“新常态”的论述是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新常态、新特征、新趋势。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探索和创造。我们都要牢记习主席的谆谆教导,适应新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行为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性病发病日趋严峻,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我国慢性病正面临“井喷”风险。
慢病已成为我们头号健康威胁,患病人数增长幅度加快,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011年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全国成年人前10位疾病及死因均为慢性病。2009年全国恶性肿瘤的肿瘤登记数据表明:无论城市和农村,癌症均成为第一位死因。肺癌发病及死亡率快速上升,胃癌、肝癌、直肠癌、乳腺癌等高居不下。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统计数据表明,20年来中国肥胖人群1.2亿,超重3.05亿,高胆固醇3200多万,糖尿病9600多万。从中国人群死因构成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死因构成正在逐年增加,占中国居民主要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构成达70%。
      我省与全国一致、现状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我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胁,由于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特点,将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令人痛心的是,慢性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负担越来越重,因罹患慢性病而使整个家庭致贫返贫的情况已很常见。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2010年中国慢性病防治费用筹资总额(考虑个人和国家的机会成本)12910.77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为重69.98%、占GDP的比重为3.22%。这些惊心数据警示着我国及我省当前严峻的慢病防控形势,对公共健康、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政治稳定构成现实挑战,凸显慢病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政府和全社会加大慢病防控力度刻不容缓。
      慢性病尽管是影响我国及我省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但其并非束手无策,相反大多可防可控,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改善而得到控制。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功地限制了慢性病的发展,国际上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全面综合的行动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人群策略是预防慢病的中心策略,同时应与个体干预策略相结合,如果清除主要危险因素,则可以避免80%的心脏病、中风、2型糖尿病和40%的恶性肿瘤。因为慢性病可防可控,动手越早越主动,收效越大。未来10年是我国慢性病控制的关键时期。
      为此,国家提出了“健康中国2020”慢病防控策略,其中心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和社区行动。通过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迈向无烟中国、重点慢性病和老年性疾病防控三个行动计划实现。即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能力;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支持性环境;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降低与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等有关的慢性病的发病。通过在社区、学校、工作场所等开展一系列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机能和素质,促进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和控制烟草使用。
      我们湖南应紧急行动起来,把慢性病防控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的民众树立“慢病防为先”的科学观念,遏制慢性病“井喷”的态势。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先慢性病防控策略。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慢性病防控放到优先的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慢性病防治领域。要将慢性病防治作为推进医改,列入政府绩效考评重要内容。
      二、优化和增加慢性病防控防控保障。增加和调整财政投入结构,把经费的投入关口前移,改变经费多用于晚期治疗和“财神跟着瘟神走”的投入模式。
      三、完善慢性病防控体系。健全检测、筛查和康复体系,切实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的防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检测能力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健康检测服务领域,支持其发挥功能作用,实现检测数据之间的互通共享。为应对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慢性病增长加速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完善慢性病治疗康复体系,各级可以整合现有专科医院资源、或在综合医疗机构内设,也可以独立设置慢性病防治中心,建议筹建市级以慢性病防治为主的老年病康复医院 。  
      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人群,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体检、人群筛查、体质监测,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切实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检出和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职能,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免费提供常见慢性病健康咨询指导,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与随访,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
      同时,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开设慢性病防防治专题、专栏和专版,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让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四、发挥示范效应。湘潭,长沙,岳阳、郴州、娄底等地创建了慢性病综合防控区,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要加快速度,全面推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和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夯实慢性病防控基础。
      综上所述,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及我们每个人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人群健康是实现社会目标的一项关键指标,健康超越了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限制。
      面对新常态,我们要谋求新发展。要以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认真贯彻“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的方针,把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列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         (中心慢病科 陈碧云供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