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郊游“脚下的毒蘑菇不要采”
近日,有媒体报道,东莞有市民一家三口上山郊游采了十几颗野蘑菇回家炒菜吃,都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目前,仍在医院留医治疗,他的子女尚未脱离危险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南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监测表明,我省2011年至2013年共发生毒蕈中毒25起,中毒人数达135人,死亡2人。
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蘑菇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目前在我国已知者有100种左右,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不到10种。毒蕈有毒成分十分复杂,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毒素多耐热。由于毒蕈种类繁多,其有毒成分和中毒症状各不相同,一般根据所含有毒成分和中毒的临床表现,大体可将毒蕈中毒分为五种类型。胃肠型: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剧烈腹泻,严重者可伴有消化道出血,继发脱水、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该类中毒死亡率低;神经精神型:主要症状为多汗、流涎、流泪、瞳孔缩小、呕吐、腹痛、腹泻、脉搏缓慢等,有的病人可能出现幻视、幻听等精神错乱症状,死亡率低;溶血型:主要症状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死亡率一般不高;脏器损害性:主要症状为多脏器损害,此型中毒最严重,病情变化多端,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很高;光过敏性皮炎型,中毒时身体露出部分,如颜面出现肿胀、疼痛。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专家提醒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山上各类蘑菇生长遍地生长,市民郊游时,如没有识别毒蕈经验者,千万不要自采蘑菇食用。如食用毒蕈中毒者,应及时入院催吐、洗胃、导泻,灌肠、对症治疗。
有毒野生菇(菌)类常具备以下特征:色泽鲜艳度高;伞形等菇(菌)表面呈鱼鳞状;菇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野生菇(菌)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流出乳汁。
如何识别毒蘑菇?
色
有毒的蘑菇通常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状,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有毒蘑菇的伞柄上有菇轮,且容易折断,下部有菇托根部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部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味
有毒蘑菇的菇盖或受伤部位,常分泌出黏稠液体,有赤褐色,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分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
验
用化学法鉴别,将毒蘑菇挤出的液体涂在纸上,干后滴一滴浓盐酸,20分钟后呈蓝色或立即变红,30分钟后变蓝。 文/图中心食安科 梁进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