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疫情 有我担当
众志成城的昂扬志气,勇往直前的年轻朝气,汇聚成蓬勃热烈的抗疫动能,在阻击疫情的一线涌动。在新冠疫情防控战场上,有这么一支特殊的作战部队,他们没在疫情现场,也不在检测实验室,虽足不出户,却对全省疫情防控至关重要。这支特殊的作战部队,承担了全省新冠疫情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工作,电脑、手机、传真机、打印机、笔、本子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忙的N次方”
日升日落,这里始终灯光通明,24小时坚守,奋战不休,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电脑旁,双眼紧盯大疫情网和专用邮箱,不放过一个数据、一张图表、一份报告,关注每个病例的感染来源,熟悉每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经过。全省每日新冠疫情发布的信息源自于他们,疫情发展趋势的研判离不开他们,疫情防控措施建议也有他们的智慧。
团队协战,彰显实力
疫情信息报告组主要负责全省疫情相关信息交换、收集、汇总和分析。起初主要由中心应急办人员承担,随着一级响应和疫情的严峻形势,中心领导全面梳理主要职责职能,明确任务后,迅速抽调年轻骨干力量,扩编信息报告组团队,并拟定了信息报告技术工作组人员分工和职责,细分为病例资料、疫情报告报表、密接协查、疫情报告审核、数据统计分析、收样登记六个小组,组成30余人的后方作战团队。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分AB组轮流值守,保证24小时疫情信息收集报送不间断。各小组按照职责和分工,各负其责,仅过了一天的磨合期,六个小组的工作步入正轨。各种数据、统计图表、疫情分析报告开始输出,每日输出的疫情分析报告和各类统计图表多达二三十种,团队作战能力凸显。因为信息报告组在指挥部,不但收集、输出疫情信息,整个疾控中心上传下达、人员调度、后勤保障、培训指导的各种“战令”和各方协调都在指挥部办公室交织,这里也是整个信息链条的核心。
“明星”组合,身边楷模
领导挂帅的“李高”组。
省疾控中心主任李俊华和副主任高立冬坐镇指挥,两位既是领导又是重量级的专家向大家提出明确要求:一是数据要简明扼要,准确无误;二是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分析,尽量用统计图表展示疫情特征。在两位主任的指导下,团队通力合作,将24个统计图表和16种信息报送资料格式固定下来,每种图表资料都固定到人,职责分明,要求明确,确保每日疫情信息及时、精准上报。
他总是说:“在这个时候,我怎么能休息,等疫情结束再说吧!”为掌握第一手信息,中心主任李俊华吃住都在单位,每天最早到指挥部,很晚才去休息,记录疫情动态信息的“宝典”从不离身,有年轻同志在抗疫日记中写到“李主任中午查完资料,背靠座椅,两分钟之内就能打“呼噜”睡着,大概是这段时间工作太辛苦了”。而高立冬副主任每天审阅各类统计图表和疫情分析报告,每天凌晨1点到2点要审核完前一天的所有资料和信息报表后才能休息,这一路坚持下来,就是四十余天。
战疫先锋 刘邓双雄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曾经代表国家出征非洲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有着丰富卫生应急经验的中心应急办主任刘富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牢牢扎根在自己的主阵地,吃住在办公室,协调各级疾控中心应急办开展工作,接受媒体采访传达公众急需的防控知识。省预防医学会办公室主任邓志红,虽然离开了曾工作过20多年的传染病防控一线岗位,在疫情发生后毅然加入这场抗疫战争,主动请缨加入日报小组,与刘富强一道分别带领2-3名年轻同事晚上轮流值守,准时上报日报资料,完成当天的相关疫情分析。疫情发生以来,指挥部里没有白昼之分,大部分的统计报表和分析资料的编辑时间定格在凌晨2点到4点之间,有时甚至到6点、8点。他们常常在连续工作18-20小时仅仅小睡2-3个小时后又出现在办公室,继续忙绿新的工作。
疫情不退,创意不止
面对每日编写的《全省新冠疫情简析》,负责简析组稿的梁进军科长,为避免平淡无奇,千篇一律,他绞尽脑汁,可谓“花样百出”,他指导贾华云、赖智维、谢旖欣、许意清、谭雅卿等年轻同志,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描述流行病性方法,综合疫情现场处置专家组、检验检测组等各组情况,每日编写《简析》,内容包括国内外及全省疫情情况、重点关注、疫情特征分析、风险研判和提示、工作建议等,经常一个数据、一个图表、一条建议都要讨论斟酌半小时。梁进军科长每天总要脑洞大开想些“新花样”,今天分析流行病学特征,明天展示典型案例,后天提出高风险乡镇,等等;每期《简析》最后,都会紧密结合疫情流行特征,征求专家意见后提出的针对性的防控建议,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参谋作用。
80、90组建的临时“追踪办”
在省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下,专门成立了一个临时机构“追踪办”,与其他各省市及时互相协助开展密接追踪工作。由于追查人数较多,免疫规划科副科长方明礼充分协调,制定了协查的流程和整套方案,并从单位招募蔡富文、李帮锐等6名年轻同志,这些80、90后分2组全天候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联络,不停地接打电话、收发邮件、传真,拟协查函,发协查函,.....这些极其单调、繁琐、重复的工作,没能难住这些年轻人,他们耐心细致,默默坚守,任劳任怨,1个多月来已累计追查了近两千名密切接触者,为新冠肺炎的防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厌其烦 只求齐全
疫情发生后,经常被流行病学史收集小组所有成员不计代价,不分昼夜奋战在防控一线所深深触动。他们不厌其烦、用心细致整理出的数据库为疫情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为制定、调整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7人小组专司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收集,叶金波、杨静玥、岳文芳、段红英负责聚集性疫情调查报告的收集和查阅,每日更新全省聚集性疫情一览表,将每起聚集性疫情的发病人数、首发病例感染来源、续发病例接触方式录进表中;刘琼、吕玲双两位年轻美女,每日查阅大疫情和病例调查报告,更新全省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数据库,并开展简要分析;“神仙姐姐”高琼每日负责收集全省“湖北暴露确诊病例相关信息表”,按时报送上级部门。他们不厌其烦、用心细致整理的数据库为疫情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后记:暖心、感动,是这个团队们的共同心声
在值守的日子里,年轻人经常感慨万千,虽然忙碌,但近水楼台先得月,能近距离地和专家们并肩作战,在他们的指导和熏陶下,迅速成长,收获最多的还是感动。
在指挥部里,经常见到中心其他6个技术工作组出入,中心党委书记黄跃龙刚从现场处置疫情回来,就直奔指挥部办公室,又和领导们商量机动队派遣和人员调度;党委副书记李合锋匆匆赶来,交流科普宣传组怎么有序发布疫情防控指引;纪检书记罗曙光作为信息报告组组长,坚守值班,协调有关部门为疫情分析获取支持……
信息报告组的副组长方明礼在抗疫日记中写到“好几次在凌晨准备回家的时候,看到检验科的同志匆匆拿着检验报告送到指挥部;在中心的门口,又巧遇从现场处置疫情回来的胡世雄科长一班人马才下车,他们没有回家,而是去了五楼办公室,准备连夜赶报告……,在对抗新冠疫情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疫情现场调查处置、援助湖北的同事们在一线的故事经常令人感动和敬仰。虽然在二线的阵容里,少了与病毒正面交锋的战斗,但只要疫情防控需要,无论在何时何地,不管是一线二线,大家都将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发挥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在这场战疫中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视疫情为命令,以防控为己任,坚守一线,主动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无数个奋战在指挥部里的缩影,以英勇奋斗为底色,用忠诚担当着笔墨,在这场“大战”和“大考”中,交出了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这便是信息组默默坚守的初心,也是大家的共同心声。
文/图 方明礼 肖珂
相关链接: